|
评论|《霍林河的女人》——盐碱地里盛开的花朵时间:2025-07-04 常伟红/文 翟妍的小说不仅文笔从容,从中还能找出萧红的影子,偶尔还能看到三毛语言诙谐中的苦涩,朴素中的深情。她最近问世的长篇小说《霍林河的女人》与《长河长》是姊妹篇,有所不同的是,《长河长》是以一个即将离世的老人的角度,回忆了自己坎坷苦难而又不屈不挠的一生,是一部女人与时代的抗争史,也是女人与命运的抗争史,更是那个时代一个女人的一部爱情史。 《霍林河的女人》则是以年轻的来早放弃上大学为始,逃离重男轻女的家庭桎梏,经历打工的艰难、爱恨的纠缠,最后又回到生养自己的那片土地,以一种不服输、自强自立的精神,跟随时代的大潮,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扶持下,改变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人生状况,最终赢得家里的肯定和全村人的尊重,成为新时代女性代表。小说还通过对李小米、叶高粱、张麦子、晴二嫂等人的描写,体现了时代变革中女性的性格特点及命运变化。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在这个传承的过程中,始终都是男尊女卑的,即便是到了新中国,在思想文化落后的农村依然十分严重。就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李小米的爹李占为了生儿子,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被抄家以后去放火,吃了三年牢饭,回来后破罐子破摔,最后给个坐陪女养儿子去了;叶高粱的父亲也因为叶高粱是个女儿,不督促她去上学;相比之下,来早还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疼爱她的母亲,她念到了高中毕业,但一场大水的到来,改变里家庭命运,还是让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她,与大学失之交臂,这根源,还是父母在选择上倾向了儿子。 “闺女到底是外姓人,你供再好,将来还不是要去别人家过日子,生了崽崽,还不是要随人家的姓,你该等你家来多考上时,再这么铺张。”这段文字的描写,就是那个时候真实场景再现,那个时代的农村人,常说这样的话。这为来早以后的命运打下了伏笔。就在为来早举办升学宴当晚,霍林河的大水将榆村淹了,也将榆村的庄稼淹了,同时也淹死了来早的梦想。在这场灾难中,来早的弟弟来多因为墙体的倒塌受了重伤,加之没了收成、要为来多治病、房子要重新盖起来的、亲戚们自私自利不肯帮助等原因,让本来就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来早的父亲背上债务,不得不做出“弃卒保车”的艰难抉择,在这种情况下,来早也不得不放弃学业。“当天晚上,秀草和胡长庚都有种卸下一副重担的轻松感,带着几分胜利者的得意,陪老太太玩了几把条牌。来早则去了河边。”而对于来早,作者没有用大量的笔触来写来早如何的伤心欲绝,如何哭天抹泪,如何撕心裂肺、愁容不展,却用一段波澜不惊的描写,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那个时代对女性是多么的不公平,让读者读完后心情更加沉重,愤愤不平,更能够切切实实的感受到来早当时是多么的伤心,多么绝望,多么的无奈。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恶运依然没有放过来早,她还要继续承受父母逼婚,和父亲一次次向韩青借钱,给她带来自尊心上的伤害,万般无奈之下,她逃离了榆村。 面对城市里的灯红酒绿,身无分文的来早是迷茫的,首先要解决吃住问题。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寻找工作失败后,她遇到了春生。小说中穿插了春生这一人物,是在思想落后的榆村,男性在新时代社会发展变化中进步的体现,这一进步不仅是精神上的,更是思想上的。他不计来早拒婚的嫌隙,一心一意帮助来早。春生的改变,正是因为他离开了榆村贫瘠的生长环境,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说起春生,不得不提到另一位更具有思想的女性,那就是宁巧,她与叶高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春生对来早的情感,宁巧是自信的,她的自信首先是来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她不用依附于任何人,使春生不会小觑自己,还有种“癞蛤蟆吃了天鹅肉的感觉”;还有就是来源于她人格上的独立。她相信与来早相比,自己也是很优秀的,离开了春生,还能找到比春生更好的男人。可见,具备独立思想对一个女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叶高粱则不同,她始终忌惮来早的优秀,一直以为韩青放不下来早,怀疑韩青对她的感情是假的,自己只是某个特殊时期来早的替代品,这种不自信导致了她以后婚姻的悲剧。 对于古永淳这个人物,“有一回,来早跟着古永淳去见一个客户,在路上,古永淳的车里播放的不是歌曲,不是新闻,也不是搞笑的段子,而是《傲慢与偏见》。来早在心里默默嘲笑他一个男人竟然喜欢女人写的小说。”这对情窦初开的来早是有触动的,然而古永淳是有家室的,来早也很好地保持着距离,没有越过雷池一步。然而,在所有纯净的背后,都必会有一些污秽来作祟,尽管来早面对古永淳从来是波澜不惊的,但张大梅是心有所忌的,害怕丈夫与来早有染,为了维护家庭稳定,将来早为福利服装厂和古永淳付出归功于己,并费尽心思将来早赶回了榆村。 “秀草半信半疑,但很快就听到一些闲言碎语,说来早扯上了有妇之夫,被人家的老婆赶回来了。” “胡长庚觉得来早把他的脸都丢尽了,不管她怎么难过,也懒得多看一眼。” “来早从赉安城又回到这块土地上来了,这土地没有给她苟且偷生的勇气,却让她像是快要死了,一天一天地煎熬着。” 这是来早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是来早对霍林河这片土地最终的诠释,是这部小说的主旨。在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各种折磨之后,又一次面对张大梅的侮辱和全村人的指指点点时,来早的精神似乎有点恍惚了。 直到所有的苦难在胡长庚胳膊被拖拉机的摇把子打断时起,就变得轻微起来,没有什么能够打倒这个倔强而又不服输的姑娘。 为了改变这片白花花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她学会了开拖拉机,学会了卖鱼,去给人做保姆。这个时候,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扶持政策也给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比如,斥巨资推出“村村通”公路工程、派农业技术员来指导种植水稻,派驻村书记帮助扶贫……在这些政策的加持下,来早打算在这片土地上大干一番,来改变这片土地的命运,也改变自己的命运。 事情却总是没有一帆风顺的,来早不仅遭到她辛辛苦苦供养成才的弟弟来多的反对,更是被重男轻女的父亲赶出了家门。在这种情况下,来早还是秉承着她的善良和宽容,没有过多的抱怨,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前行。通过技术员白晨来的指导,先是小面积种植水稻,到后来大面积种植,再到古永淳的加入,彻底改变了榆村的面貌,和第一书记高志共同努力,使榆村脱去了贫困的帽子。 由于经济的富足,在外打工的人们,比如晴二嫂,都回到了榆村,叶高梁,李小米和张麦子找到了生命的重心。自此,来早进入不惑之年,华丽转身,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 常言说,民以食为天。作品中古永淳的加入,为这部作品注入了更丰富的元素,是新时代下城乡结合的典型例子,也是体现万事以“农”为要的重要思想。 土地是根,孕育万物。农业是生产的基石,也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和情感价值。这不仅让我想起赵本山的小品:没有农民的劳动你吃啥,没有农民的劳动你喝啥,没吃没喝你的瑟啥?作者就是通过对这些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描写,展现了霍林河畔人民由贫穷到富裕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山乡变化之“巨大”,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翟妍文笔流畅,耐人寻味的语言特色,记录下即将消失的东北方言,记录下老辈人传承下来的歇后语,记录下一些珍贵的历史。比如文中用到了“黑渍麻花、泥头乖张、牙碜、败祸、捎脚、落过、磕碜、打於”……这样的方言,还用到了大量的歇后语,比如:三个人身上的两根须,又稀又少;矬子骑大马,上下两难等等,这些歇后语都是这片土地上老一辈人口口相传下来的,这是这部小说的另一个宝贵特点。
【作者简介】:常伟红,笔名常暮深,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