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诗歌网:诗酒田园那曲歌——为郑有义诗文集作序【吴文昌】时间:2024-11-09 在郑有义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他生前的部分遗作,经家人和友人们收集整理,结集出版,这不只是对郑有义最好的纪念,也是给当下中国文坛又平添了几丝文气、注入了一股清流,着实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事情。 我和郑有义是老战友、好文友。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军营生活,到八十年代以后的地方工作,我们一直没断联系,互相仰慕,相处甚洽。期间,经常相约在一起喝喝小酒,品品香茶,论论诗文,说说心里话,虽是忙里偷闲,却也乐此不疲。 大凡了解郑有义的人,几乎都知道他是著名作家,但鲜有人知他还是造诣很深的格律诗人。他的诗词虽数量不多,但立意高远,视角独特,格律严谨,韵味醇厚,文辞也很优美,字里行间,既蕴含着传统,又折射着时代,张扬着个性。可以说,他的每一首诗词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生活气息、乡土气息,其中也不乏文人格调,读了既令人耳目一新,又倍感亲切,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仿佛走入了郑有义的内心世界,走入他的诗酒田园,与他一起进行一番敞开心扉的心灵对话。 郑有义乃性情中人。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言志,其本意当是言情。“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郑有义的诗词就是这样,无处不贲张着热烈的真性情、真感情乃至澎湃的激情。而他的这种情,又远远突破了一般文人狭隘的个人闲情,超越了卿卿我我的儿女私情,彰显出的是一种超凡脱俗,高尚博大的情怀。
强烈的家国情怀。情牵家国,心系苍生,历来是中国优秀爱国诗人共有的情怀和吟唱主题。记得有一次我和郑有义论诗,信口吟出“心底苍生眼里泪,诗家怎敢不多情”。郑有义深以为然,大加赞赏,并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真知灼见、深切体会和创作实践。他对新的时代,新的征程,新的使命,总是充满信心,充满憧憬。他在《七律 贺<人民日报>建社七十周年》中满怀激情地写道:“屡创辉煌七十冬,披坚执锐志犹雄。笔书壮阔航程远,彩绘乾坤底色红。事业永恒三步健,初心不改五洲同。潮头再振征帆劲,助力腾飞中国龙。”诗中的爱国情怀,报国志向,兴国信心,凝聚笔端,跃然纸上,读了令人动容。他歌颂新时代我国发展和建设的伟大成就,用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构思,在《中秋赏月的遐思》中,寄语牛郎织女,吟唱出“织女千年何必怨,中秋高铁赏银河”的佳句,读了令人自豪感油然而生。他写军旅生涯,则尽显卫国戍边之情,语句豪迈,韵律铿锵:“夜冷柝声残,争临哨位寒。军威扬血性,虎步起狂澜。”这诗,很有些古边塞诗的味道,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令人百感交集,热血沸腾。 浓郁的乡土情怀。乡音、乡情、乡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夜征人尽望乡”“日暮乡关何处是”“散上峯头望故乡”,这些令人荡气回肠的诗句,时时撞击郑有义的心扉,在他心中激起阵阵思乡的涟漪。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郑有义无论是在部队服役,还是在地方工作;无论是身在吉林,还是供职京华,他都始终不忘自己从哪里来,不忘生养自己的地方。当他乍回到梦绕魂牵的故乡时,竟情不自禁地吟道:“清风送爽返山村,倦鸟归林倍感亲。云下瓜棚三碗酒。俗人顷刻变高人。”活脱脱写出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思乡游子之情。在老家小住后,他又顿生感慨,深情地写道:“红尘看尽炎凉色,原是农家月最明”。他和当地老农交往,深感“一瓜一枣人心秤,乡味乡情看老农。”这还真有点儿和老农兄弟难舍难分的味道了。在外漂泊久了,更能感受到故乡的亲切,心灵深处,似乎听到那“归来呦”的呼唤,于是,他饱含深情地写出了“纵是梁园无限好,归根终是老家山”的感人诗句,不尽乡愁溢于言表。 深厚的师生情怀。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郑有义毕生将老师视同父母,时刻装在心里,顶在头上。他有多首思念老师、感恩老师、敬献老师的诗词。其中一首《七律 献恩师》写道:“心知天命未稍宁,难报殷殷再造情。瘦土馁人将志立,寒衣蔽体与天争。雨淋有意谁撑伞,夜暗无循师掌灯。少小逢贤千载幸,相从侍驾慰平生。”这里有天命回眸,有奋斗励志,更有对老师的感恩和终生崇敬之情的表达。有这种情感的人,想让他不成材、不成功都难。“难报殷殷再造情”,说的是老师再造了郑有义,这毋庸置疑。但若换一个角度,又何尝不是郑有义因尊师、重教、笃学而成就了自己,光耀了老师呢? 真诚的朋友之情。我曾和郑有义谈论如何交友,主张人生在世应该广交友,慎交友,真交友,恒交友。他说好,但这还不够,还应深交友。我问“何为深交友?”他答曰:“以心交友是也。”正如古人所云:“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败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断则伤。唯以心相交,方能成其久远。”是啊,郑有义就是这样一个能掏心窝子交朋友的人。他与学友相交,尽管“人是人非已不同”,但他却主张“杯中浊物轻荣辱,物外清流远凤龙。”这里除了真情友情,仿佛别的都不存在了。他与战友相交,更是“泪涌重逢眼,心雄未解鞍。英年多少事,相拥已无言。”他与文友相交,则摆脱了旧式文人那种“文人相轻”的陋习,真诚地以文会友,以文交友,以文助友。他与吉林省委原副书记、著名杂文大家谷长春,与著名文学评论家朱晶,都是忘年之交和兄弟之交。谷长春逝世,郑有义挥泪成赋,长歌当哭:“痛失部长,其情已殇。痛失良师,痛断肝肠!”竟至连日流泪,夜不能寐,其情其景,令人潸然。他给朱晶写的悼亡诗,回忆起当年未出道时朱晶对自己的帮助,充满了感恩之情:“拙树无依凭借力,远山有道尽扶持。如鱼如水非矜诩,相惜相从是益师。”这就是郑有义,这就是郑有义在交友上的真诚和执着,真的令人感动和钦佩。 郑有义在格律诗上能有如此造诣,绝非偶然,这是他爱好文学,长期努力,厚积薄发的结果。郑有义早在部队时,就是全吉林省军区、乃至东北三省驰名的“笔杆子”,他写的文章,经常见诸于《解放军报》《前进报》《东北民兵》《吉林日报》等军内外报刊,深得领导的器重和同志们的仰慕。一转业到地方,长时间在党委宣传部门和新闻部门工作,更是如鱼得水,个人爱好、先天禀赋,都有了更充分的满足和展示条件。加之他孜孜不倦,刻苦努力,既能博览群书,更能博闻强记,博观约取,终日徜徉学海,沉醉文苑,笔耕不辍,乃至精品迭出,很快成为全国著名作家。先后有1000多篇作品在《人民日报》《吉林日报》等中央和省级报刊发表,多篇斩获国家级奖项。他写的散文,特别是杂文,无论是弘扬正气,还是针砭时弊,总是眼光独到,笔锋犀利,文辞优美,读了使人受到启迪,陷入深深的思考。他写的文学评论,如《闯关东现象》等,都能把评论对象放到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抽丝剥茧,鞭辟入里,进行入木三分的解剖分析,从而得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他写的报告文学,紧扣时代脉搏,关照人民生活,善于以小切口展示大主题,情节设计起伏跌宕,文笔生动,正气充盈,篇篇引人入胜,催人奋进。他的中短篇小说《铁血边陲》等,也都写的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生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写到这里,不由得不使人想起诗文关系这一古老话题。在中国文学史上,自唐朝韩愈以来,便有“以文为诗”和“以诗为文”之说。这种主张,其优其劣,其成其败,虽众说纷纭,但向往诗文俱佳,诗文合璧,却是历代文人共同的追求。郑有义在这方面,堪称是成功者。我们读郑有义的诗,感受到的是飞扬的文采;读郑有义的文,体味到的是隽永的诗意。在郑有义的文学作品中,真正体现了诗文相生,诗文相和,诗文相映,达到了文中有诗,诗中有文的境界。因此,只读郑有义的文章,你至多只能算读懂了郑有义的一半;同理,你若只读郑有义的诗词,充其量也不过是只了解了郑有义的另一半而已。只有深读郑有义的诗中之文,细品郑有义的文中之诗,诗文并赏,才可能真正走近郑有义,读懂郑有义。作为老友,这也算是我长期和郑有义诗文交往的一点粗浅感悟。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中共吉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吉林省人事厅厅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