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现代诗 >>诗人文苑 >> 吉林诗歌网:文字是生命里开出的花朵——读姜维青诗集《在海边看夕阳》
详细内容

吉林诗歌网:文字是生命里开出的花朵——读姜维青诗集《在海边看夕阳》

时间:2024-03-09     作者:张吉萍【原创】

876268865fb6a5a52a499541a6606c9.jpg




走近姜维青老师的《在海边看夕阳》,那些诗就像长在餐桌上的家常便菜,看似平常,但每一道都各具特色,各有其味。诗歌以写作时间为序,形成独特的“编年体”诗集。诗人以日常生活为视角,从生活中挖掘诗意的闪光点。一个个端正的文字,犹如一朵朵冰粉的花朵,开在诗人的生命里。

说到海,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幅“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宽阔、明亮、幸福的画面。而谈到夕阳,人们又不免会想到“夕阳无限好”,想到一个崭新的开始。无论是大海,还是夕阳,那恢宏壮观的场景,自然会让人情不自禁联想到诗。该诗集中,诗人在句逗间憧憬美好的人和事,在怅惘与失望、现实与理想的矛盾里,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美丽、优雅、有趣。生活中的万事万物,信手拈来的诗情,清欢有味,自然成诗。

他用晶莹的词语写下纯净的诗句。诗人笔下的植物之美,真可谓柔弱与坚韧同在、刚直与骨气并存。在《岳桦林》中,诗人写道:“它们抱成团,手拉着手/叶子像披散的头发/枝干像瘦瘦的筋骨/任雨雪肆虐,任岁月欺凌/一直朝着认准的方向/看到岳桦林,我总是会想起那些卖苦力的父辈们/是不是大自然特意选在这高山之巅/为他们制作的群体雕像”。透过文字,我仿佛看到了长在长白山海拔两千米左右的山坡上的岳桦林,任凭风吹雨打,坚守阵地的感人场面。“任雨雪肆虐,任岁月欺凌/一直朝着认准的方向”,正是因为特殊的气候、险恶的环境、冰冻严寒长时间的欺凌,岳桦的身躯看上去全都东倒西伏,歪歪斜斜,甚至快要匍匐于地。诗人用语精炼准确,描写细腻。岳桦总是偏朝一个方向,那份倔强,那份对生命的执着与坚忍,无不让人感到震撼。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看到岳桦林,我总是会想起那些卖苦力的父辈们/是不是大自然特意选在这高山之巅/为他们制作的群体雕像”。诗人由岳桦联想到父辈,一个“群体雕像”更是用语巧妙至极。在跳跃的诗句、跌宕的诗情里,我们仿佛看到“灰白中带些蜡黄的树皮,皴裂爆翘,似被恶风酷寒无情撕咬后留下的累累伤口。”这是对岳桦迎风斗雪、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成长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岳桦生命内涵的另一种解读,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讴歌。

他的生活就是一首长诗,他的诗就是他人生的作料。“我不礼貌地比喻一下/我从市场上买回来柿子辣椒和茄子/暂时把它们放在一个筐子/怎样把它们变成我的营养品/我自有我的烹饪方式”(《书架上的书》)。这是多么自然贴切的比喻啊!然而,他的诗又何止是那“菜蔬”?似乎每一个生活场景都是一个独立的小节,然后一节节地在他的生命里组合、延续。那平淡的日子淡而清香、淡而有味、淡而不俗。在平常的日子里,每一首诗,都成了诗人生活中的调味剂。

诗人善于从日常着笔,但又精于抛却惯常。在《长白山天池》中:“而咱们的天池/一点不像咱东北人/静得让人发慌,静得让人发困/没有百鸟翔集,也没有渔舟唱晚”。诗人抛却了人们习惯性的从历史、瑶池、神秘、三江源等方面去描写长白山天池,而是从“静”处落笔:静得让人发慌,静得让人发困/没有百鸟翔集,也没有渔舟唱晚”,不但巧妙写出南北方景物的不同,而且还把具体的物象赋予了新的意象,暗示出了东北人独有的性格特点。在这里诗人却先抑后扬,“它到像一面镜子,只供白云梳妆”巧妙地写出了天池的高远、清澈、平静,让人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闲适与美妙。“不去查干湖,也能看到豪华的场面/那些活蹦乱跳的音符唱响生命之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比神仙都会自得其乐/其实,下集也不都是黑白的/红灯笼、糖葫芦,还有人们通红的笑脸”(《下集开始了》)。在这首诗里,作者把一年比喻成一部大戏,又把一部大戏分上集和下集。诗人以查干湖为背景,以最具代表性的冬捕为素材,利用比喻及场景的转换,表达出对红彤彤生活的展望,对美好未来的寄托。想一想,人生又何尝不可以分为上集和下集呢,只不过是每一集的精彩不同罢了。

他用清澈的眼眸思辨斑斓的世界。《秋风里》,“整棵杏树上,就剩你独一个了/在最高处黄着、亮着/像一个小太阳/伙伴儿们都成熟了/都被喜欢他们的人领走了/只有你躲过了长长的竹竿/”看似写孤独,再读却是明媚至极。“小太阳”的比喻,写得很顽皮,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童趣盎然。“躲过了采摘人的眼睛”更是写出了秋天里那种“漏网之鱼”的傲然与欣喜。“就剩下你自己,可以认为是独领风骚/也可以认为是孤苦伶仃/你高高地挺在秋风里/不是被赞美就是被可怜”。这看似直白的语言却极富哲理。有时候虽是独领风骚,但也不过是曲高和寡。他在《顿悟》中感叹道:“我想起一个词:人到中年/诗人其实不怕老/只要你写得好/李白、杜甫都一千多岁了/他们的诗依然年轻”。诗人辩证地去看待生命,是啊,只要你写得好,你的生命就是一直存在的,就是永远发光的。其实生命是一个大主题,做人亦如此。这不禁让人想到“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的俗语,何必费尽心思刻意把名字刻进哪里呢?如果一个能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益求精,能有“荆公改字”的炼字与炼意,那他一定会具有炉火纯青的诗艺,他的生命也会永远年轻。

姜老师的每一首诗都特别贴近生活,语言通俗易懂。在《别怪我移情别恋》里,诗人这样写道:“去不了雪乡了,看不了红灯笼了/那就在手机里看/像雪那样宁静,像灯笼那样喜兴/然后,和时间一起/等着春暖花开。”看似云淡风轻的描述,又何尝不是一种对生命与岁月的认知与和解?由此可见,人虽到中年,但并不应脱离时代,而是自觉适应时代的变化,结识各种新鲜事物,对生活保持兴味盎然的态度。“还是想念那些夏天的花/它们的色彩更多一些/和我们厮守的时间也更长一些/没办法,这时候/我们只能想着最好的,爱着最近的。”(《想着最好的,爱着最近的》)想和爱不是一回事,喜欢和爱也不是一回事。多么意蕴深刻的诗句啊!我们每一个人,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都应该学会取舍,更应该珍惜当下。想着最好的,爱着最近的,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诗人在《老家门前的路》中写道:“路,是修亮堂了/可老家在我心里却越来越黯淡了。”诗人始终怀念家乡,憧憬美好,但又不免为无法改变的现实而怅惘。“说是自带阳光的人/更多的是伪君子/人都是从黑夜里走来的/白天恰恰要补充阳光/如果你会自带阳光/黑夜也完全有耐心最后把你吞没。”(《谁也做不到自带阳光》)黑夜也好,白天也罢,不论身处哪个位置,做人都要谦虚。太阳哺育万物,但从不炫耀自己有多了不起。最意蕴深长的是“如果你会自带阳光/黑夜也完全有耐心最后把你吞没”,仔细咀嚼,极富有哲理。我觉得这是诗人的希望、自勉,更是对世人的警醒,令人回味无穷。

第十本诗集,一年零两个月,四百多天,写一百多首,疾病反复折磨……就是在那样的困境下,他依然笔耕不辍。这些诗就是生长在他生命里的花朵,头晕算得了什么,眼花又算得了什么,他适时供养着这些灵魂的宠物——文字、才思、诗情;他精心侍弄着这块心灵的沃土——刨坑、下种、浇水、施肥,春华秋实,他的文字再一次开花结果。

《在海边看夕阳》,书藏百味。诗人每一次思考都是一首诗,或充满快乐、或沉思苦痛,或与生命和解。他生活如诗,他诗释生活。夕阳无限好,何以惧黄昏!




2e1a62bb3f79861b5220d9a4a5b91f0.jpg

技术支持: 木同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