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鹤归来信有期——读邢万生史诗《黄鹤归来辞》【梦歌九天】时间:2020-03-15 黄鹤归来信有期 ——读邢万生史诗《黄鹤归来辞》 梦歌九天 黄鹤归来兮 魂兮归来 ——作者题记 黄鹤楼,是伟大古城武汉的城市标志。 黄鹤,因崔颢的《黄鹤楼》成为希望、想象、神奇、浪漫的象征,千百年来寄托了中国人无数美好的情感和向往。 战“疫”正酣时,我国著名诗人、长期担任吉林人民出版社总编辑的文化战线老兵邢万生创作了长诗《黄鹤归来辞》,大气磅礴,纵横古今,热情奔放,意象缤纷,充满英雄主义的豪迈、乐观。 发表后,搜狐等多家门户网站转载、流传,正在成为一首广为传诵的经典作品。我3月3日看到后,存在手机中,每天都读上几遍,到今天反复看了一百多遍,爱不释手,受到很大触动和启发。 一、用新奇视角洞开诗境引人入胜 这是一首史诗作品。史诗,记录历史的诗,唱给未来的诗,不同一般题材和容量,自然不同凡响。邢万生总编的这篇史诗,在全国抗“疫”正取得全面胜利之时,在全民族热情激昂、斗志正浓中,应运喷礴而出,用“黄鹤”作为通贯全篇的意象,完美展现了泱泱中华勇敢顽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唱出了全民族的心声,必然一石激起千重浪,引发人们强烈共鸣。 但我认为:这首长诗并不是简单的以它的时代感和恢宏巨制赢得了读者,最主要的是以它独特、新颖的视角,以它诸多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把读者带到了神奇幽深的诗境中,让读者接受、认同、肯定了这篇精心打造的抒情叙事长诗。 “黄鹤一去不复返”已成人们的千年思维定势,可本诗开篇第一句却大反其道而“逆行”:“人人尽说黄鹤去,我唱黄鹤归来辞”,出人不意,先声夺人,诗境洞开,画面惊人,以极其强烈的“陌生化”效果,让读者眼睛骤然一亮,一下吸引了注意力和好奇心,引人急切地深读下去。 接着以“寥廓楚天风光好,江流清风颂史诗”,风吹云卷开一幅幅古今画面,营造出了一种前无古人的新意,本诗由此旗开得胜,一句成功! 诗贵独特、奇崛、新鲜,以形成“陌生化”审美空间为最高美学原则,从材料到意象的选用,到诗境的营造,到文字和格式的选用,都要与众不同才能打动人、感染人、征服人。 一首诗中有一句让大家难忘的就足够了,就足以世代流传了,若是异彩叠出,那就成为诗国中的栖凤梧桐了。 邢万生总编的《黄鹤归来辞》就是这样一首好诗,标题新,视角新,诗境新,别开生面,引出无限风景一时新。好!确实好!真正好!非常好!是一首可遇不可求的当代精品,让人拍案称好! 建议有兴趣的诗友,都沿这个“风光不与四时同”的崭新思路,以“黄鹤归来”为主题,写写自己的《黄鹤归来辞》,一定能带出诗坛一缕新风和一道别样风景。 行云流水。 二、用“黄鹤”象征民族精神,用古体格式表述 这篇长诗围绕“黄鹤归来”展开,一气呵成,恣意汪洋。为什么诗人要让“黄鹤归来”?要以“黄鹤”展开全诗? 因为诗要用物象寄情、象征,所以选用了“黄鹤”作核心意象,象征英雄的武汉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 这是一个成功的选用。 几千年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中华民族勇敢抗争、生生不息的精神和魂魄,更是武汉一直昂扬的英雄城市气概。宋词有言:“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华空无人!” 巍然屹立在长江边上的黄鹤楼,是伟大城市武汉和整个楚地英雄气概的代表。黄鹤,象征我们抗“疫”必胜的信心和勇气,象征我们对美好的向往,象征楚地雄风,代表中华民族搏击风雨、凌空直上五千年的神韵,是这篇长诗的“诗核”。 由“黄鹤归来”展开,回顾了英雄城市武汉的几千年辉煌和荣耀、灾难与抗争,歌唱了当前抗“疫”伟大人民战争。从神农氏、祝融帝,到屈原、项羽;从三国群雄,到1998年解放军抗击洪水;从半个多世纪前畅游长江的毛主席,到正在指挥全民抗“疫”的习总书记,列举了很多代表“黄鹤”神韵的人物和事件,充分铺垫了“黄鹤”今日归来的壮观和雄浑。洋洋洒洒,浩浩荡荡。将千秋武汉史浓缩于手掌之间,人物事件繁杂而不乱,抒情叙事交错且有节,充分体现了史诗包容古今、记要风云的特点。 采用古体格式,也是这篇史诗成功出于众者的原因。古风古韵的形式,更彰显了历史的厚重,迎合了民族欣赏习惯,接地气,得到广大读者喜爱。 古体格式,是经过几千年锤炼而成的诗歌格式,是深入中国人心的一种关于诗歌的约定俗成。中国人都能随口说上几句古诗、民谣,这说明古体诗歌非常普及,非常为民众喜闻乐见,是诗歌最普及、最流行的格式。这篇长诗采用古体格式创作,形成格式、内容、意象、气氛完美圆融的诗境,非常有特点,非常成功。诗中锵锵朗朗、充满节奏和韵律的音乐文字,是赢得读者喜欢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的文字特点很重要,便于创作时的提示和束约,便于繁杂内容的集成,便于阅读和流传,而且民族史诗不以民族诗歌传统形式存在,本身就是对自己的否定。 三、基本艺术手法的成功之处 这篇长诗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很突出。 1.注意用意象作诗的主体 减少单纯叙述、议论、抒情文字的比例,突出了诗的形象表达特质,鲜活生动,诗味浓郁。 “夕阳泣血山河咽,将士拼命血染衣!”“昂然立我黄鹤碑,祥云缕缕绕天际。”“战罢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际。”等句意象惊骇人心,震憾鬼神。 诗之所以成为诗,在于用形象抒情、叙事,离开了形象,写的就不是诗了。所以意象是构成诗的基本原材枓,形象思维是写诗的根本。 2.成功营造诗境 这首长诗发意和立足于对当前武汉“抗疫”步步胜利的感叹,却上下古今几千年,展现了武汉这座古老英雄城市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有辉煌,有惨烈。诗和这座中华老城一样意境悠长、沉重。时而烟花飞溅,怒马踏剑;时而血浆喷面,阴气森森。将一场现在进行时的“抗疫”事件,融在武汉的几千年历史中,并用浪漫想象写出一个美好设想:此次抗击“新冠肺炎”人民战争胜利后,在武汉对应黄鹤楼建一座“黄鹤碑”,纪念伟大历史,永镇病毒恶魔! 一首不算太长的诗歌,竟将现实、过去、未来融在一起,想象和史实、现实交错,成功营造出了雄浑苍茫的诗境。 3.展开全诗的时序流程和诗的整体结构非常合理,自然、精巧、灵活、完整 布局谋篇是写作的大技巧,诗人巧妙地用“黄鹤归来”这个主线串连全诗,主体上让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沿诗人的情绪和自然的时间流程,纷踏登场。先是按从古到今的顺时序写,后面又用从未来到古的逆时序写,把古代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放在第一个序列中写,把近代史中的人物和事件放在第二个序列写,时空跨度很大,很有特点,也很精巧,把诗写活了。 前大部分按从古到今的顺时序写,这样写顺理成章,读者读起来不散、不乱,否则,把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顺序打乱,一会关云长,一会楚庄王,把人物和事件没有合理时序地随意罗列,即使诗人没写乱,读者读读就读成“关公战秦琼”式的混乱了,这诗就成了一个什么都装的杂物筐了。 现在,西方打乱时序的“意识流”、“蒙太奇”,是很多中国文人刻意追求的“时尚”、“创新”、“突破”,但是,这种超常手法确实不是谁都能写的,也不是什么题材内容的诗都这样写才好的。 后三分之一部分,则用从未来到古的逆时序写,诗人在写完想象中的“黄鹤碑”建成在“祥云缕缕”中后,突然笔锋一掉从未来跳到近代历史画面中:“遥想武昌首义时,枪震江汉血染旗。再忆领袖毛主席,横渡长江如昨日。”本来读者已经习惯了前面的从古到今的排列,突然一下时间横断,落差强烈,形成了结构上的山崩地裂的“陌生化”美感。 如果完全按从古到今的时序一写到底,结构上就会过于呆板、僵化,失去活力,所以,诗人写着写着断然“变法”,一刀下去把此前的时序彻底打乱,让全篇结构一下活起来了,摇滚起来了,“晴空一鹤排云上”,把诗的艺术品位骤然带到新的高度,可谓“当空伸出拿云手”,神来之笔堪称奇! 有的读者认为:即然这是重点描写当前武汉抗“疫”的长诗,是不是应当在诗的开篇就强调一下当前的抗“疫”呢?细读之后,我认为:这是一首上下几千年的全景式史诗,虽然立足于、发意于当前的抗“疫”,但当前的抗“疫”,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还是作者现在这样放在历史长河中自然带出为好,这样更符合全景式史诗的风格。 四、这篇长诗的多色调和多义性 “历史次次呼声急,大江滚滚东流去。荆楚自古多灾难,沙场弹洞前村壁。”“黄鹤今日归来兮,浩浩长江流万里!”“黄鹤今日归来兮,炎黄子孙立天地!”这些诗句不单意象磅礴,排比句式也用得很好,让人读后随诗人的激情心潮澎湃逐浪高! 也写出了这篇长诗的多色调和多义性,随诗人的沉思,想到很多,感受到武汉的沉重和历史的苍凉、悲壮,把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一种对武汉这个历经灾难的古老城市的感慨、无奈甚至忧虑,弥漫出来。 虽然这是讴歌伟大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史诗,但并不是一首单纯的赞颂之作,是首容纳多种思考和情绪的厚重作品,除了英雄主义主调,还有多样的情感流淌诗中:“也有楚王好细腰,群臣宫娥多饿死。”“熟料大意失荆州,荆襄千里阴风袭。儿郎厮杀古战场,江汉悲歌鬼神泣。” 即是高昂的赞歌,也是低沉甚至嚎啕的悲歌,说出的诗句和没说出的想法,形成了这篇史诗的多种色调和四季交替,全方位的摇滚展示让诗中产生出耐人寻味的多义性,达到诗创作的最高境界。 就这样长江一浪推一浪的展开诗句,大体沿着从古到今的自然时序,一会和风煦日、欢快浪花,一会巨涛穿空、大江奔腾,有悲有欣,悲欣交集中,扑天盖地出了一首浩荡史诗,荡气回肠着无数读者。 五、用血和肉组成活的史诗 有血、有肉、有痛点的作品,才能感动人。 这首史诗大作,大手笔,大题材,内含历史信息巨大,这类作品非常难写,往往流于平俗、苍白、单薄、散乱,一是写写就写成了豪言壮语、标识口号的堆砌,把诗歌写空了,写成了诗歌体的杂言;二是写写就写成散文了,甚至写成流水账。 这是史诗题材作品创作中常见的两个误区。 长诗《黄鹤归来辞》非常成功,表现出诗人在创作上的成熟和成功。 诗人用血和肉组成活的史诗,将抒情和议论融在具体的、活的历史人物形象和事件中,避免了单纯的、空洞的议论和抒情,读起来不空,不抽象,越读越有嚼头,让人一读,仿佛走进历史画廊,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一个个历史时空中。 用具体的、活的形象和事件作为材料,就很具体、鲜活,这样写,充分体现了诗的具体性、形象性。 否则,很容易写空,写成废话连篇的流水账。 在《黄鹤归来辞》中,诗人采用了要点提示的写法,对人物和事件没有展开写,点到而止,一笔带过,尽得风流,带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这样写法很高明,每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代表着一幕活生生的活剧,一提到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名称,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都会下意识浮现出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一幕幕熟悉的画面,所以,写这些时,画龙点睛点一下就可以了,点一下,就引爆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具体画面就出现在读者眼前了,诗人的目的就达到。 而且读者也不愿重读自己稔熟的历史细节,浪废时间,读者读诗,就是想找到和自己共鸣的情感,找到自己精神上的寄托、渲泻,感受自己要感受的东西:美,浪漫,苍凉,悲伤,豪迈,激昂,忧愁,无奈…… 诗一定要抓取要点写,不要面面俱到的写,不要往满了写,这样才能写出诗的特点和神韵,因为高度浓缩地用具体形象表达生活和情感是诗与生俱有的特点,诗重在用形象表达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感觉,达意即可,求神似不求形似,无论哪种诗的形式,从篇幅要求、材料使用到语言特点上看,它不是一个具体写什么的文体,写泛了,写多了,就不是诗歌,就是散文、小说、流水账什么的了。 即要具体,又不能过于具体,怎么掌握这个“度”,体现了杰出诗人和普通诗人的天地之差。 六、现实主义诗歌之树常青 现实主义是诗歌最初的风格,也是长期最主要的风格。 《黄鹤归来辞》是现实主义史诗,并且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史诗。 新时期以来,中国新诗从主流上讲,走向一个深渊:试图彻底否定现实主义,否定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和民族传统,特别有些人坚决否定革命现实主义,反对革命英雄主义,艺术上主张“全盘西化”,用“现代派”、各种各样的西方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取代传统现实主义。 邢万生总编青年时代在海军服役时就是全军、全国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直坚持、坚信现实主义诗歌原则,长诗《黄鹤归来辞》代表了邢万生总编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新高峰,也是一篇代表着当代中国现实主义诗歌新成就的扛鼎力作。 事实上,文化没有达尔文主义,新的艺术手法产生,不代表传统艺术形式的消亡。现实主义相比于浪漫主义、超现实主义、非现实主义,各种各样的现代主义,有着直接揭示事物本质的特点,让人“直面惨淡的人生”,让人“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现实主义的揭示力、震撼力、冲击力、感染力,是其它任何艺术手法取代不了的。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千年万年谁能超越?这就是现实主义的力量和魅力!心声的传达,往往直白的语言是最打动人的,是最能引发人们共呜的。 各类现代主义诗的鲜活性、普及性远远比不了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隐喻的哲理展现,往往让诗失掉鲜活血肉,成为让人恐怖或莫名其妙的“活动骨架”,一些西方“现代派诗歌”虽然擅长营造读者想象的空间,擅长制造意象的惊骇,但是,至今没有产生几个震憾人心的名句。没有说出人们心声的名句,就没有大范围的传诵。 读者对现实主义的接受是天然的、与生俱有的。比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青春男子,哪个不钟情;妙龄少女,谁个不怀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些平白直陈的现实主义诗句,是任何“现代派”诗句用“意象”象征不了、隐喻不了的,这样强烈的情感,只有平铺直抒的说出来,才能产生读者心中的雷鸣。 写读者喜欢的诗,写让读者读得懂的诗,是邢万生总编始终坚持的信仰。 在当前诗坛思想混乱状态下,邢万生总编“不畏浮云遮望眼”,“咬定青山不放松”,几十年始终如一坚持现实主义,坚持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坚持诗歌的民族传统和形式,坚持走自己的路,殊为不易!殊为可贵! 有邢万生总编这样坚持现实主义并取得喜人成绩的诗人,对当代中国诗坛和中华民族诗歌发展非常重要。 黄鹤归来兮,英雄归来!革命的、民族的、生命之树常青的现实主义归来!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当为时代而歌,当为需要诗歌的现实而鸣,用最热情的拥抱欢呼诗歌魂兮归来,欢呼武汉妖雾散尽、百花怒放的春天归来! 我们共同的愿望尽在《黄鹤归来辞》中! 为赋予“黄鹤”崭新生命的邢万生总编点赞、喝彩! 作者简介:梦歌九天,本名孟戈,出生在一个著名诗歌家族,从小受到诗歌影响,2013年人到中年始进行诗歌创作,一直在创作实践中探索自己观点的新诗理论,探索与以往各类诗风不同的“虚拟诗派”诗风,系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先进人物”、“资深调查记者”,长春市政府部门聘任的行政执法监督员,历任市、省、国家文化团体、国企、民企主要负责人,近年个人经商。 吉林新诗网(手机版) www.jlsxsxh.cn/wap_jlsxsxh.html 吉林新诗网(电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