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马兰诗歌【林荣】时间:2017-08-13 ● 一样的—— 在春天,路边的白杨树像个孩子 刮一场春风就长一片叶子 喜欢上一个人就长一片叶子 每一个晴朗的日子它就疯狂地长叶子 而今,大风吹 那些叶子在风里翻滚 在土里翻滚 在火焰里翻滚 在秋天,我和那些光秃秃的白杨树是一样的 我们一起眼睁睁 看着风一点点吹散了那灰烬 林荣品诗: 马兰把这首诗命名为《一样的——》,诗人在提醒自己,也告诉每一个读者:我们和那棵白杨树上的叶子一样——有生而死,且死亡的过程往往是惨烈的,终归于灰烬,归于尘土。生命是一个必然要历经风风雨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春天般成长的喜悦与欢乐,也必然要面对风雨的摔打,面对秋风扫落叶的悲凉……如果一首诗能够借助独特的语言而表达一种普遍的情感,那么它往往能直指人心,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能唤起读者的强烈共鸣。在我读来,马兰的这首诗即拥有一种普世情怀。 从技术角度讲,这首诗是相当洗练的。而这“洗练”的得来又必然是不易的。没有精神的“淬火”,没有语言的“淬火”,“洗练” 是绝不可得的。而“淬火”则需要诗人有勇气把燃烧的情感放进现实的冰冷中。这一点,马兰做到了。这首诗的触因及至成诗的过程我不想妄加揣测,但它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确实是一个“淬火成剑”的过程,这把诗歌的“剑”,这把“生命的剑”异常锋利,“在秋天,我和那些光秃秃的白杨树是一样的”,这样的诗句不由让我的心痛了又痛……在此,我只想说:直面人生,享受生命吧! 万物爱我 我说:大地是爱我的。小河哭了 我说:天空是爱我的。细雨落下来 清晨,黑暗把崭新的一天交给我们 作为早起的人 我比别人多得了一部分 万物爱我 我像孩子一样活着 林荣品诗: 马兰的诗写的疏朗辽阔,并不难懂。然而,我这里说到的“不难懂”并不意味着诗意的浅显,其实,她看似好懂、好理解的文字却常常蕴含着深厚的意味,令人反复品咂而不觉得乏味。这首《万物爱我》即如此。 诗人开句写到:“我说:大地是爱我的。小河哭了”。“小河哭了”即蕴含着言外之意,读者可以把小河流动的潺潺声当做“爱”的声响,也可以联想到如今被污染的小河正在哭泣……下面一节中,“作为早起的人/我比别人多得了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的热爱,对于时间的珍惜。有了多得的这一部分时间,诗人的生活是充实的,精神是充实的。这一点我感同身受。接下来诗人说:“万物爱我/我像孩子一样活着”,像孩子一样活着,天真烂漫、自由洒脱、无拘无束……对此,我们或可这样理解:回到本初,每天都把自己归零,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马兰这首诗写得相当简洁,但她并未满足于对日常的平面化叙述,整首诗其实是立体的,诗人运用发散思维却又做到了散而不乱,疏密有致,点赞。 另外,在此我特别提到一点:马兰通过写作中自觉彰显的想象力来表达“万物爱我”,实际上也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我爱万物。基于此,我觉得这首诗也是诗人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认识或者确认,您觉得呢? ● 吹拂 墙根下晒太阳的老人 晒着晒着就没了 阳光依旧照着矮墙 照着矮墙上的枯草 一段时光就此停住,不再移动 忙碌的人们依然忙碌 偶然有经过那里的人会看到一个身影闪现 或者,在夜里见到一张生动的脸 过不了多久 他也会轻松地越过那矮墙 重新跟上幸福的队伍 只有阳光还在照耀 只有风不断地吹拂 林荣品诗: 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中,关于“死亡”的诗多有沉重阴郁之感,这固然和死亡本身的“气息”和“色调”有关。而马兰却可以把“死亡”写得如此“轻松”而“幸福”。
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归宿。先贤说:未知生,焉知死;先贤也说:未知死,焉知生。生与死,死与生,实在是生命完整链条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在马兰的笔下,死亡意味着:“一段时光就此停住,不再移动”;死亡也意味着:“重新跟上”一只“幸福的队伍”。在这里,马兰笔下的“幸福”一词其实是五味杂陈的,不只在影射着人活一世的不易(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罪之身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另一方面,也是诗人对于“死亡”的理解——人的死亡,或许正是另一段美好旅程的开始。 曼德尔施塔姆在他的《词与文化》一文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诗歌应该被理解为应该是的东西,而不是已经是的东西。”对此,我深以为然。马兰对于“死亡”的理解与态度正吻合了曼德尔施塔姆的上述观点。(曼德尔施塔姆的这个诗歌观点也是我们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遵循的,我个人理解曼德尔施塔姆所说到的“已经是”并不否定我们已有的生活、生命经验,而是说我们不可以固守某种悲观的、忧伤的、过往的重负。)是啊,作为一个必然要面对“死亡”走向死亡的人,我们活着,需要这种“欢乐的预感”,需要这种轻松和乐观,不然活着就太累了。 是的,阳光还在照耀;是的,风不断地吹拂。生生不息,人世仍然充满了活力。 ● 生命 落上白霜的草叶,草叶上喘息的秋虫 它们有着怎样的恐惧 它们细小的心脏会不会疼 只能活一天的蜉蝣 我手指轻弹便是它的一生 生命多么轻 只有石头,命硬 匍匐着,为众生让路 我不担心它会死 ——它已经放弃了生 林荣品诗: 虽说诗无达诂,好诗没有固定的标准,但是那些被认可的好诗,归纳起来多是感性、智性与神性的有机融合体。 马兰这首诗在我读来就做到了这三者的诗意融合。首先它是感性的,我能读出诗人对于卑微生命比如秋虫、比如浮游的悲悯之情,诗人担心它们细小的心脏会不会疼……短暂的时光是秋虫的“命”,只能活一天是浮游的“命”,“ 硬”是石头的“命”……基于这些认知,诗人依靠直觉,借助智性的思考,生发出感性和理性相互交融的表达:“我手指轻弹便是它的一生/生命多么轻”,“ 我不担心它会死——它已经放弃了生”,这些犹如神助的句子,让一首诗得到了全面升华。 好诗人是“通灵”的,好诗人可以感知到万物的悲喜,好诗人可以为万物代言,在此意义上,我觉得马兰的这首诗是一首诗性充沛、意境丰盈、充满灵性、情怀深厚的好诗! 作者简介:林荣,笔名东方明月。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诗作刊发在《诗刊》《诗选刊》等多家刊物。出版诗集3部,诗合集1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