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铁龙会长应邀出席“当代诗歌的文化地理与地方美学研讨会”时间:2017-01-18 1月15日上午,由《文艺争鸣》杂志社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当代诗歌的文化地理与地方美学研讨会”在吉林长春如期举行。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著名诗人西川,北京师范大学首任驻校诗人欧阳江河,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张清华,《文艺争鸣》杂志社社长、主编王双龙,吉林省新诗学会常务会长李铁龙等20余位著名诗人参会。 张清华教授表示:“从文化地理的角度看待当代诗歌,可以修正单纯以时间与进化维度评价文学的思维弊端。中国当代诗歌日益丰富和发育的过程,即是诗歌的地域文化与美学属性不断生长的过程;当代诗歌近年的格局出现了鲜明的“地域意识形态”色调,北京、上海、广东和大西南等地,在文化态度与诗歌精神内涵方面特质鲜明,分野巨大;而不同的地域诗歌美学给当代带来了多元而丰富的资源与景观。” 李铁龙会长表示:“文化地理与诗歌中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美学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有史以来一切文学无不自然地带上了地域文化色彩。例如,《诗经》中的风雅颂,风是指民谣,带有浓郁的地域性色彩,是诗歌的基础性,原创性,本根性要素。具有东北特色的“二人转”,它素以“东北人、东北事、东北风、东北味儿、东北情”的地域性美学特征著称于世,某些亦庄亦谐的歌词也是凝练的诗。19世纪法国学者丹纳在其名作《英国文学史》序言中说,文学创作和发展决定于种族、环境(地理)、时代三种力量。这三者对创作主体和文学作品的影响既是潜在的,又是显现的。从文化地理学维度而言,吉林独特的地域风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土壤,进而成就了当代诗歌独特审美之维和美学特质:黑土地基因增加了诗歌的沉潜稳健;伪满故都凝结了诗人的忧患意识;悠久的农耕文化传统孕育了乡土情结;四季分明引起的物候变化则触发了生命意识。吉林籍诗人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 王双龙主编表示:“此次研讨会,降生于白雪皑皑的北国春城,是我省诗歌艺术界的一件大事,很多老朋友和著名诗人再次踏上这片黑土地,希望能够激发起你们的创作灵感,希望吉林在你们的笔下能够大放异彩,希望此次诗意之旅不仅仅能够带来寒冷的感觉,还能带来家的温馨,收获的惊奇,美妙的体验。再次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支持。” 此次研讨会结束后,与会嘉宾共同参观了伪满故宫博物院,活动圆满成功。 省新诗学会李铁龙会长 会场留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