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欣赏 >>名作赏析 >> 晚唐漂泊中的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题中之义”/李紫琼
详细内容

晚唐漂泊中的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题中之义”/李紫琼

时间:2018-02-23     作者:李紫琼【原创】   阅读

麦客视角第二期

晚唐漂泊中的李商隐:“无题”诗中的“题中之义”

作者:李紫琼

 

    中国诗歌发展至盛唐,已经璀璨夺目,若不是晚唐出了李商隐,我大概不会去翻盛唐以后的诗文。盛唐诗歌名家辈出,或歌边塞,或把酒桑麻,可以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的蜀道难,也可以是“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的兵戈之难,还可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的他乡遇知音。但放眼整个大唐,能写出“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也只有晚唐时的李商隐。

     李商隐的诗,在整个唐诗的格局中,独树一帜,尤其是无题诗。有些研究者(如杨柳)认为,李商隐诗集中部分有题目的诗也应该属于无题诗一类,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往往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字为题(如《昨日》、《日射》等),或者诗题与内容本身毫无联系(如《为有》、《一片》等)。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像《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作题,只取诗句前两字而已,并不能涵盖这首诗的主题。缘于此,李商隐的许多无题诗,常让读者觉得晦涩难懂。甚至有些诗歌评论者,也作此论断。可事实上,李商隐的无题诗流传甚广,若真晦涩难懂,人们又怎能如此喜欢?比如这首《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有多少人,无意中说过“心有灵犀一点通”,诗歌带给我们的,正是这种感觉。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取典型意象,且某些典型意象从诗文传统上,赋予了它们固定的意义,如“折柳”寓“离别”;如“明月”寄“相思”等等,而李商隐的诗中,“非典型”意象的出现,导致了人们不能从既有的诗的“法则”中去解读,因此才有了“晦涩难懂”的评价。

    于读诗而言,一开始读诗,去寻找“法则”,此时的法则是一条拐杖,帮助我们在文山文海中,找到自己。以后读诗,我们必须抛弃“法则”,用“陆止于此,海始于斯”的站位,去感受诗。那么所有的“诗”都可以“无题”,而所有“无题”诗,也都有了“题中之义”。

 


技术支持: 木同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