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馥郁芬芳的花香--微电影《母亲节的鲜花》观后时间:2017-05-28
随着文化民生的普及和发展,一种既适合大众审美意愿又适应现代生活节奏的艺术形式——微电影——悄然兴起。这是个进步。
目前,微电影的制作、传播、比赛、观摩……活动繁多,就作品水准而言也参差不齐。近日,笔者偶然看到了一部制作《母亲节的鲜花》,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节奏舒缓,正因为如此,应该更值得一提,或许对其他“微电影”的创作有所裨益。
微电影《母亲节的鲜花》全长4分20秒,讲述的是一个“儿子”在母亲节为母亲订制鲜花,由原打算花店代送改为亲自献上的过程。之所以说这部作品对其他“微电影”创作或有裨益,有这样几点:
一、人物的塑造。由于时长和篇幅所限,微电影似乎易于讲过程,难于塑造人物性格。于是,用造误会、设包袱、埋伏笔等手法,制造冲突,渲染噱头,形成趣味。而《母亲节的鲜花》则不然,它把人物的塑造放到了第一位。儿子的善良孝顺,母亲的通情达理,小姑娘的懂事诚实,老板娘的慷慨大方……性格鲜明,各具特色,没有倾力于人物矛盾设置和剧情冲突安排。
二、意识流表现。剧情的推进,高潮的产生,靠人物的行为所体现的认知变化来实现。
1、儿子繁忙中抽时间给母亲订花,可是在看到一位小女孩把鲜花送给她的母亲时,小女孩母亲的那种感动欣慰触动了儿子,儿子改变主意要亲自把花给母亲送去。
2、这组镜头运用的也颇为讲究。儿子在车里向小女孩打招呼,要送她;小女孩指着就在前面的妈妈,跑过去;妈妈接过女儿的花表情感动;儿子看到后受触动返回花店;老母亲操劳的身影;儿子抱着花走出花店。整个过程,互为因果,衔接得体,过度自如,连贯流畅,不露痕迹地完成了人物的思想转变。
3、母亲见到儿子,先是意外,接着是高兴感动,然后是母子相拥、相视——剧情达到高潮。
这人物的转变,这高潮前的铺垫,没有解说,没加字幕,没用画外音,人物的意识“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由人物的动作行为来体现的,把直觉认识引向了逻辑认识。
三、细节的真实。小女孩一把零钱的特写;小女孩走到门口又回来把仅有的钱全都留下;母子相拥时母亲的不知所措……这些真实的细节,有助于人物刻画,使其成为有别于其他艺术形象的“这一个”;有助于情节发展,因为任何推进情节的做法,都不如细节显得自然,显得生动;有助于打动观众,细节的感染力不露声色,自然而然,“润物无声”,但效果强烈。
四、音乐的力量。作为综合艺术的重要部分,音乐在《母亲节的鲜花》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以其唯美展示和贴近主题成为了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渲染气氛,深化人物,打动观众,把剧情推向高潮等诸多方面,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很见功力。
五、偏颇的建议。有两个地方笔者看法或许偏颇,聊做建议。一是镜头运用,开头时,镜头急促闪过,与接下来的风格不协调。二是情节设置,小女孩如果事先不知道“钱不够,”效果会更佳。
微电影作为平民电影,作为“非电影人的电影”,已经在文艺领域有一席之地了,我们喜欢《母亲节的鲜花》这样好看的微电影。闻到了吗?那馥郁芬芳的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