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育充满爱与智慧时间:2017-04-27 校园题材作品一直占据着儿童文学的重要板块,因为其故事内容大多贴近学龄儿童的日常生活而得到儿童读者的喜爱。吉林省青年作家窦晶于2016年出版的校园故事集《豆豆老师有魔法》,便是一部生动展现小学生校园生活的佳作。透过充满欢乐的情节与亲和幽默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作者孩子般的童心童趣和对美与善的执着追求。 《豆豆老师有魔法》系列丛书分为四本,《班里有个都教授》讲述了作为儿童文学作家的豆豆老师在作文辅导班用文字与阅读教给孩子们如何感受美的故事;《魔法嗖嗖树》、《玩虫子大明星》与《我们是抗打联盟》则围绕着受聘于学校的豆豆老师和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的校园趣事。儿童形象真实生动、性格鲜明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窦晶带着尊重儿童个体差异性的眼光来挖掘他们的特性。书中刻画了热心认真的周小鱼、调皮搞怪的都小浩、大大咧咧的张大龙、有些霸道的丁家宜等一群具有生命质感的孩子。窦晶带着尊重的眼光来观察儿童成长中的差异性,通过鲜活的儿童式对话、幽默的孩童式思维,呈现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都市儿童群像。 对儿童性格、形象的描摹,实际上是对童年世界的一种本质意义的肯定与关爱:一方面,这些孩子是成人指导、引领、看护、批评与教育的对象。另一方面,作品中展现出的是儿童的坦率、自省、天真、幽默、幻想与诗意,而这些很可能是我们成人逐渐失去的珍贵品格。 这部作品是由一个个完整的小故事组成,在这种系列的、冰糖葫芦式的叙事结构中,每个故事都相对独立,所以有利于低龄读者的自读。另外,它形成了作家独特的写作模式,即在每一个小故事中都试图解决一个让在校儿童感到痛苦的成长难题,如怎样面对校园暴力、如何对待同伴关系、怎样更好地融入集体等等。 关注这些成长问题,首先需要作家对儿童生命感受有深刻的解读。而窦晶是理解孩子的,这种理解不是隔靴搔痒的关切,而是深切敏锐地挖掘儿童校园成长中的“艰难”。作品中捕捉到了儿童成长之痛,它可能是因肥胖造成认同感的缺失,可能是自我价值难以确立的胆怯,可能是身体受到侵犯的恼怒,可能是攀比物质时的自卑,可能是建立自我与他人连结时的惶恐,也可能是被孤立与被疏离时的恐惧。事实上,很多在成人看来轻松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刺痛心灵的天大的难题,正如西班牙作家皮拉尔在他的作品《费尔南多的耳朵》中所描述的那样,小学生费尔南多因自己的招风耳被同学取笑了,这件小事对他来说等于“整个世界都崩塌了”。 挖掘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要,是作家的职责和使命。作家窦晶用一颗足够的理解和无比温暖的心来感受儿童成长中的那份“痛并快乐”的真实,而她真诚地走进孩子们时换来的便是它们的拥护与信任。 最能引起大家好奇的是豆豆老师的“魔法”,这位美丽聪慧的老师用什么神奇的力量一次次轻松地化解了小朋友成长中的难题呢?这个“魔法”不是一只细长而笔直的魔法棒,也不是一段神秘而拗口的咒语,而是豆豆老师一套独特而有效的教育方法。当孩子们遇到了问题或困惑时,豆豆老师从不用训诫和指责来草率地决定对错,而是用讲故事的方式让他们自己来体悟生活的真谛。读一篇《熊结实讲故事》要比强行让胆小的孩子上台说话更能鼓励他们大胆起来;看一篇《我是一只胖小兔》便能够让像张大龙这样的胖小孩正视自己的身体特征;讲一篇《纸人朋友》使得一向恶语向人的女孩薛畅反省自己的小毛病…… 正如苏珊·佩罗在《故事知道怎么办》中所言:“故事体现了一种古老的或许也是自然的心灵秩序”,它是孩子们鲜活思考的开始。窦晶之所以塑造了一位爱用故事教育孩子的老师形象,是因为她相信故事本身的魔法,相信文学能带给孩子睿智的思考和向上的力量。 对教育的反思是儿童文学乃至整个成人世界都密切关注的焦点,何时学校能成为真正的“巴学园”,何时能让孩子们阳光快乐地成长,值得我们共同期待。窦晶的《豆豆老师有魔法》似乎在这一点上带来了进步的灵感,也许一个用关爱包容儿童的错误、用真心感受儿童的苦恼、用智慧解决儿童的问题的老师便是一个拥有神奇“魔法”的老师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