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画欣赏 >>名作赏析 >> 美丽的眩惑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随想/曹泓
详细内容

美丽的眩惑 ——读萧红的《呼兰河传》随想/曹泓

时间:2017-04-27     作者:曹泓【原创】   阅读

读罢萧红的《呼兰河传》,我失眠了,连续几天如此。闭上眼睛,书中那些写意流畅又不失沉缓柔美的语句便如云朵般或黑或白或赤或黄,远远近近地集结而来,在眼前重重叠叠地漂浮;而那些散文诗般的情节,便随着这云朵的浮动,或凝滞呆板、或喜庆欢乐、或苦难忧愁、或静寂苍白、或愚钝迷茫,如无声的电影,黑白的镜头在脑中缓缓拉开、拉开,迟迟不肯闭幕,我真的失眠了。

关于《呼兰河传》,关于萧红我想说点什么。可茅盾先生为此书所作之序包罗万象,我的思想便羞愧得无以言表,因而凌乱纷呈。

可这书就非逼着我说点什么不可,它黑白的底色日夜无声地以灰白、灰黑的景致与情绪影响着我的思绪,无声地固执地侵蚀着我的睡眠,许多理不成字句的话就那么梗在我的喉头。很久了,没有一本书会令我如此不安,说不清是《呼兰河传》的魅力还是萧红本人的魅力?或许两者皆有吧。

194012月,萧红逝世的前年,蛰居香港的她在寂寞的心境下完成了她的最后著作——《呼兰河传》。是因寂寞而思乡,还是因思乡而寂寞?身处异地他乡的萧红在生命将近尾声的时候(19421月于香港病逝),将她的出生地以白描的方式全景地呈现出来,她的笔触细腻地抚摸着呼兰河的风土、景物、人事以及她的荒凉的家园。淡淡的忧伤的情绪始终左右着白描式的线条无声而流畅地游走。整部书给人的感觉便是一部长长的无声而寂寥的画廊,甭管多么生动的画面都是哑声的,即使一年之中那些热闹而隆重的节日,诸如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更别提篱笆后茅舍内寻常百姓的唠叨、争吵、哭笑与梦呓了。萧红这字字句句无声的道白与她当时的处境与心境大有关系,茅盾先生序中也一再地说,萧红是寂寞的,这包括她有着一个孤单寂寞的童年。

这也就难怪萧红在书中一再不惜笔墨地提到,“我的家是荒凉”,“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是啊,这荒凉的院子冬天一片白雪,夏天则满院蒿草。这荒凉的院子里疼惜萧红与她嬉戏为伴的只有年迈的祖父,这该是这荒凉的家中唯一的情事与情趣了。这书中有关呼兰河城的风土人事可谓丰富细致,却惟独于情事方面是缺乏的。充盈于全书的那股子淡淡的伤感的乡情,该是游离于文字与作者之间的使该书赖以成稿的写作兴奋点吧。

是啊,呼兰河城是缺乏情事的,这城中的百姓在苦难中变得木讷了,即使欢乐也如日子里固有的格式,丝毫不显活泼跳脱。这就难怪作家在明快的运笔处仍被淡淡的忧伤笼罩着。

呼兰河是美丽的,思乡的情感是美丽的,不美丽的是呼兰河百姓安于困顿呆板的愚昧的生存状态。作家对此有着软弱的无奈和失望。

是因了《呼兰河传》喜欢上了萧红,还是因了萧红才喜欢上了《呼兰河传》,我已无法界定这两者有什么不同了。行文于此,想到茅盾先生为此书作序时所说,“它是一部叙事诗,一部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该书“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眩惑。”或许,正是这眩惑使我释卷后夜不能寐吧?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木同网络 | 管理登录
seo seo